卓然菁英中复

021-52991130

公众号:卓然菁英中复

2024上海初三化学知识点汇总(上)

时间:2024-04-08 浏览量:0

一、元素及元素符号


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常用元素来表示物质组成。
 

2.常见元素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空气中含量前二位的元素:N、O

人体中主要元素含量:非金属元素前四位 O、C、H、N,金属元素含量最高的为 Ca。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二、原子与分子



1.原子与分子的比较




2.原子、分子、物质的关系图:



说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和某些固态非金属(金刚石、石墨、硅等)。




三、物质的分类



1.纯净物与混合物



2.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以游离态存在。 

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以化合态存在。



说明: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除碳的氧化物、碳酸及碳酸盐外。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有甲烷CH4、酒精 CH3CH2OH、葡萄糖 C6H12O6、蔗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等。


3.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  

同种元素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单质的现象,称为同素异形现象。同种元素形成的多种单质之间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之间 原子种类相同,但是所含原子的个数及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他们之间的性质不同。

如氧气 O2和臭氧 O3,红磷和白磷,金刚石、石墨和 C60




四、化学用语


1.元素符号的含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一个原子,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一种物质。 

 2.化学式 

 (1)化学式的概念 化学式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




3.常见的原子团 

 原子团是不同原子的集合体,起的作用等同于一个原子。


4.化合价 

 (1)元素的化合价

 钠钾银氢正一价,钙镁锌钡正二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负二价,

    铜正一正二铝正三,铁有正二和正三, 

三五氮磷四七锰,二四六硫二四碳,

金正非负单质零,正负总价和为零。


 说明:氮的化合物有NH3、N2、N2O、NO、NO2(N2O4)、N2O3、N2O5

其中 N 的化合价依次是:-3,0,+1,+2,+3,+4,+5。


(2)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3)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A.在化合物里,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氢显+1 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氧显-2 价) 

B.在化合物里,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C.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 

5.化学式的书写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稀有气体和某些固态非金属(C、Si、P、S)

由分子构成的单质:用元素符号与右下角的原子个数表示,如H2、N2、O2、O3、Cl2。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原则:在化合物里,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步骤: 

      正价元素写左边,负价元素写右边;

      标示相应元素的化合价,求出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求出相应原子的个数,将原子个数比化成最简比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先写后读,后写先读(“1”不读)。“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



物质变化与质量守恒定律





一、化学学科研究对象



1.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1)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之中。 

(2)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以不同方式来描述和研究物质运动的自然科学。 

2.化学研究什么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物质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说明:

(1)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也可能是化学变化(煤气爆炸,火药爆炸)。 

(2)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依据。有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三、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为原子(或原子团),原子(或原子团)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原理:微观角度,一变三不变,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宏观角度,一变二不变,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改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4.应用:

①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推断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未知的化学式;

③推断反应过程中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5.注意事项: 

(1)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 

(3)无论是参加反应的物质,还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计算时不能漏掉任何一项。




四、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意义

       ①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②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 (或质量 比)。

3.读法: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对应的读法有



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 4 气;

②每 1 mol (或 18g)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 1 mol (或 2g)氢气和 0.5 mol (或 16g)氧气;

③每 2 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 件下发生反应,生成 2 个氢气分子和 1 个氧气分子。 

4.书写 

原则: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尊重客观事实 

步骤: 

     写:写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配:配平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系数应为最简整数比。 注:标注条件、生成物状态



反应物无气体,生成物有气体用↑;溶液中反应,反应物无固体,生成物有难溶固体用↓。



五、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中和反应:酸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酸和碱相遇,会迅速反应生成盐和水,同时放出热量。 

2.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在某反应中有一种物质得到氧,必定有 一种物质失去氧,因此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一定同时发生。
(2)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剂——失氧——发生还原反应——具有氧化性 

还原剂——得氧——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 

说明:也可以用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中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该物质为氧化剂;物质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该物质为还原剂。


(3)常见的还原剂:H2、CO、C




水和溶液的基本概念






一、水



1.天然水和自来水: 

 含有杂质的天然水经受热蒸发、挥发、过滤、氧化等物理和生化过程而得到净化,所以古时候人们可直接饮河水、井水等净化后 的天然水。 

严重污染的水要进行人工净化:挥发→沉淀→过滤→吸附(净水剂:明矾KAl(SO4)2•12H2O)→消毒(消毒剂:氯气 Cl2) 



2.水的组成:(水是式量最小的氧化物) 

电解水的实验分解实验 

(1)装置:如图 

(2)电源种类:直流电 

(3)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4)化学反应:


 

反应现象:电极上有气泡产生,玻璃管中的液体下降。 

气体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H2):(O2) 

物质的量比                  2  :1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5)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6)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每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氢气和氧气点燃后生成水也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实验现象: 

①“纯净”的氢气(纯度大于 75.6%)和氧气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②不纯净的氢气(纯度大于 4%,小于 75.6%)和氧气点燃,爆炸。③纯度小于 4%的氢气点燃后,无现象。

3.水的性质




结晶水:许多物质从水溶液里析出晶体时,晶体里常含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

自然条件下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叫风化,加热条件下失去全部结晶水叫失水。

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晶体,是纯净物。如:胆矾CuSO4•5H2O

(蓝色)、碳酸钠晶体(石碱)Na2CO3•10H2O




二、溶液



1.分散体系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悬浊液不稳定,放置久后会分层。如泥土水等。

 (3)乳浊液: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所组成的分散系,即一种液体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外一种液体之中。 

2.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固态、液态、气体物质都可作溶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常用的溶剂,酒精也常作溶剂)。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各单位体积的浓度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物质中,固体、气体物质一般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例如: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 

         盐酸(氯化氢溶于水的溶液)中,氯化氢气体是溶质,水是溶剂。


②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少者叫溶质,量多者叫溶剂。

 例如:少量植物油溶于汽油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 

 若少量的汽油溶于多量的植物油中,则汽油为溶质,植物油为溶剂。


 ③当液体与水相互溶解时,一般情况下,不论液体含量多少,通常把水看作溶剂。而另一种液体看作溶质。 

 例如:95%的酒精溶液,其中水只有 5%,则水仍是溶剂,而酒精是溶质。 


④根据溶液的命名来判断溶质和溶剂。 

 ××的××溶液,一般情况下前面的“××”是溶质,“的”后面的“××”为溶剂。 

 例如: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白磷是溶质,二硫化碳为溶剂。


 3.物质的溶解性 

是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它和物质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剂里的饱和溶液,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 种溶剂里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意:

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基本不变 

③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其次是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 20℃时,不饱和的硝酸银溶液(硝酸银 200 克,水 100 克)不是 稀溶液 

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物质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g 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符号:S        单位:g/100g 水 


(2)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 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 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 Ca(OH)2


(3)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②外界因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4)溶解度的计算:

①基本公式:

  



②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 %)的关系:


③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 m 的计算:


④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 m 的计算:



6.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有些晶体带结晶水,有些不带结晶水。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结晶,如 NaCl(海水晒盐) 

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 KNO3


7.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 

②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过饱和状态,这时溶液不仅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而且溶质还有多余,或者溶质会从溶 液中析出。 

③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④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这点所对应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而且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 


(2)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 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3)从点、线、面三方面来分析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 

①点的应用 

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②线的应用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③面的应用 

如果要使不饱和溶液(曲线下部的一点)变成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向该溶液中添加溶质使之到达曲 线上;第二种方法是蒸发一定量的溶剂。 


8.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计算 

(1)溶液是混合物,它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m(溶液)=m(溶质)+m(溶剂) 

(2)溶液的浓度:一般可以理解为溶质与溶液的比,比值越大,浓度越大。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

溶质的质量百分数: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的溶液的浓度。


(3) 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9.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1)酸碱指示剂:(不能准确测定溶液酸碱度)


(2)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用 pH 试纸(能测定溶液酸碱度) 

pH=7 的溶液是中性溶液; 

pH<7 的溶液是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和一些盐溶液);pH 越小,酸性越强;

pH>7 的溶液是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和一些酸溶液);pH 越大,碱性越强。 

所用仪器:玻璃棒 

实验过程:用玻璃棒蘸取试液后沾到 pH 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和比色卡对照 

(3)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中的 pH:


Shape

扫码获取电子招生简章

微信

021-52991130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