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然菁英中复

021-52991130

公众号:卓然菁英中复

高考文言文·史传类文言文“四步法”阅读

时间:2024-04-08 浏览量:0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地位很重,就史传类文言文而言,在上海高考中分值多达18-20分。但由于它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语言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学生常常失分也最多。关键在于阅读没过关。因为没有读清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评价等,对实、虚词的推断,对内容的理解自然就有可能不符合文意,从而导致错误。


针对高考文言文的难点,如何快速帮助学生整体掌握史传类文言文的写作特点,提升答题准确率,大王老师在考前特地精心梳理,以期为广大高考考生提供高效的备考秘籍




史传类文言文写作内容


1.所选材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习俗等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5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及考题中的例句贴近教材。




史传类文言文选材的大体思路


1.介绍人物个人情况:字、号、出身、天赋、性格、最初的任职情况……(举、荐、征、召、辟、授、除、为)(开头部分)

2.记叙人物在任职期间的政绩 。(中间部分,注意时间词:后、及、比、寻、俄、既而、已而、久之、会,注意这些表示人物官职变化的词语:迁、升、擢、拜、调、徙、转、知、判、贬、出、谪、罢、黜)

3.人物评价。(多在文章结尾,部分穿插于全文中。乞骸骨(封、卒、谥)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四步法”


第一步:确定人物,理清情况

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

2.籍贯;

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4.学识;

5.性情;

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

7.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第二步:划分层次,理清脉络

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果敢?勇武?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 年号+初,如:乾元初;②. 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 年号+中,如:天监中;④. 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 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 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 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 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第三步:关注官职,人物行迹

此类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员。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第四步:整体出发,分析品质

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一般是正面人物,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2. 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 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说明】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


不如来小试牛刀一下吧↓


《宋史·苏轼传》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8分)


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②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③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④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①。


⑥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⑦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苏轼去世后,朝廷御赐谥号文忠(公)。


一起来看解析↓

第一步:确定人物,理清情况

主人公:苏轼,文学家,官员。

家庭教育:母程氏亲授以书

学识: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才能出众。

提示:关注人物的身份地位,学识性情等基本信息。


第二步:划分层次,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文章围绕主人公,主要做了哪几件事,每件事反映了主人公的什么形象。

第一层,第①②两段,苏轼才能出众。

第二层,第③④⑤两段,苏轼在官任之上,与百姓同甘苦共同抗洪;秉公直言,不为私利。

第三层,第⑥⑦两段,补充交代了苏轼文学才能出众和为人的忠贞为国,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文章结构更为完整;同时也交代了苏轼如此忠贞却被小人排挤而不能进入朝廷,增添了其命运的悲剧色彩。


第三步:关注官职,人物行迹

根据人物官职的变化,来梳理人物在不同职位上的不同行为,理清人物行迹。

苏轼在不同的官职上所做出的不同表现,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


第四步:整体出发,分析品质

通览全篇,整理理解出发,整篇文章主要反映出了苏轼的文学才能出众、关心民生、秉公无私、为人的忠贞为国等形象特点。

图片


Shape

扫码获取电子招生简章

微信

021-52991130

立即咨询